
新华网合肥1月19日电(汤阳 李东标)经济运行连续7个季度、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连续2个季度排名全省第一,营商环境连续6个季度位列全省前三,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全国百强,近10年GDP年均增幅居全国前列……
从昔日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到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一系列亮眼数据,既凸显了滁州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同时也在不断刷新“滁州新名片”。
这是在滁州市拍摄的滁宁城际铁路列车。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抓机遇 攀高争先融入一体化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隔滁河相望,两区交界处,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加速崛起。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于此,两地也从邻居变成抱团发展“合伙人”。
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2020年,专业研发晶圆半导体的企业华瑞微从南京落户到滁州市南谯—浦口合作产业园,成为滁州市第一家晶圆制造工厂。让这家企业感到意外的是,项目从落地到建成仅用了12个月,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滁州市南谯—浦口共建合作园区。(滁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之所以选择滁州,除了这里的区位优势,我们还充分感受到滁州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坚定决心,第一年拿地即开工,建设速度这么快,跟当地政府的支持分不开。” 滁州华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翁锦烽说。
立足“零距离”,紧扣同城化,近年来,滁州市大力推动浦口—南谯、顶山—汊河新型功能区建设,在产业、科教、交通、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开展跨界合作共建,累计落户亿元以上项目91个、总投资840亿元,其中百亿元项目3个、50亿元项目2个,26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与此同时,滁州市坚持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在全省率先实现与沪苏浙县(市、区)、园区合作全覆盖。
连接来安县汊河镇和南京市江北新区的汊河大桥。新华社发(孙骏 摄)
作为苏皖两省、苏滁两市共建的重点省际合作园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建立以来,充分发挥合作共建机制优势,与中新苏滁开发公司建立“双主体”合作模式,共同决策、协同发力,园区建设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累计入驻各类企业近1000家,其中工业企业超300家。
“园区是滁州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早先行者,也是最大受益者,本身就是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中新苏滁高新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广兰说,园区融合滁州、苏州地域特色,打造“产业先行、产城一体、配套齐全、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在园区,行政审批实现封闭运作,重点涉企市级审批事项全部下放到园区,真正做到“园区事园区办”。同时,园区聚焦“专精特新”,注重在有限区域内提升产出效益,对低效企业进行腾笼换鸟,提升园区品质。园区60%的外资项目、70%的投资额、80%的项目数来自长三角地区,成为滁州对外开放合作的示范窗口。
滁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横向加强与毗邻城市沟通协作,纵向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推动144个项目纳入长三角“十四五”项目库,项目数和总投资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近4年,共争取长三角中央预算内投资9.07亿元,额度占全省的40%,位居长三角第一。
聚人才 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前不久,在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典礼上,滁州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称号。
人才是第一资源,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八方英才,为何相聚在滁州?
“人才工作不能就人才抓人才,必须紧扣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在滁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文芳看来,近年来,滁州市坚持以创新链为先导,以产业链为核心、以人才链为基础、以教育链为保障,推进“四链”融合发展,切实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工作人员在“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一家太阳能电池片企业生产线上忙碌。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在半导体行业打拼多年,如今已是高级工程师的高立华最终将滁州作为她职业生涯的重要一站。在加入滁州华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后,很快她就被对政府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办理了“亭城英才卡”,享受免费体检、畅游景区、餐饮住宿优惠、免费停车代驾等近百项专属服务。
“这张卡在滁州本地使用非常便利。”高立华说,凭着手中的卡片,她在乘机、停车、加油等方面都享受较大的优惠和便利。据了解,目前滁州市已制发“亭城英才卡”近5000张。
向高层次人才发放“亭城英才卡”,是滁州市精心抓才引才的一个缩影。为解决人才政策碎片化问题,滁州市对全市人才政策进行了全面整合与升级,构建了“满天星人才计划”为统领,以高层才人才25条、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18条等专项政策为支撑的“1+N”政策体系。
工作人员在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的一家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生产线上忙碌。新华社发(孙骏 摄)
针对人才工作,该市实施了“四即四享”改革,即实行上级政策“来文即办、免申即享”、市级政策“随申即审、审定即享”、人才项目“集中评审、评定即享”、会议决策“一事一议、议定即享”。该项政策实施短短3个月,已兑现491笔、奖补资金4974万元。
为助力人才创业融资,滁州市设立了3亿元“天使投”基金、“人才贷”风险补偿金。滁州华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500万元的“人才贷”,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让这家刚落户不久的企业感到了满满的诚意和温暖。
“留住人才,一方面需要我们企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出台更多优惠政策,这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翁锦烽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滁州人才部门服务非常主动,企业遇到什么事,他们马上就过来协调解决。”
让企业感到暖心的,还有紧随而来的名医和名校。近年来,滁州市与上海九院、南京鼓楼医院、安医附院等优质医院建成医联体,先后引进南京琅琊路小学、夫子庙小学、苏州外国语学校等名校设立分校,让各类人才在滁州安心创业、舒心生活。
优环境 打造“亭满意”服务品牌
“这是2024年的第一场企业家早餐会,请大家来,我们听听大家的意见建议、安排打算,也祝愿大家新的一年继续做大做强!”新年伊始,一场百亿企业(项目)企业家早餐会在滁州举行,在轻松的氛围和真诚的话语中,滁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与8名百亿企业(项目)企业家共进早餐、共话发展。
据统计,像这样的企业家早餐会,2023年滁州市共举办11场,与会企业93家,助企解决重难点问题117件,有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滁州市发挥企业家早餐会、产业链链长会等作用,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纾困解难,全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让各类主体创新愉快、创业愉快、创造愉快。
隆冬时节,走进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无人驾驶AGV小车根据设定的路线来回穿行搬运、上下料,全程自动化不需要人接触。据了解,像这样的无人驾驶AGV小车,这家企业有200多辆。
在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无人驾驶AGV小车正在工作中。新华网李东标 摄
“完成这样的工作,以前生产车间需要600多名生产员工,现在只需要200多人。” 该公司运营总监任军利介绍,智能工厂节省了人力,提升了企业综合效能。
“我们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正式投产,总计不到一年时间,体现出当地政府的高效。”任军利介绍,这家专注于高效N型晶硅光伏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的公司于2022年7月在滁州成立,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跟踪项目进度,让企业体会到了“滁州速度”之快、“滁州服务”之暖。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最大“底气”。2018年1月,光伏龙头企业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落户滁州经开区,此后连续5年,这家企业每年都在追加投资,目前总投资超过108亿元。
“除了区位、交通优势,我们更看中这里的营商环境。” 滁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德臣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企业已经成长为集团光伏组件最大的生产基地,构建起涵盖从硅料到硅片的全产业链。
在安徽省滁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协助市民利用自助服务机打证明材料。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越来越优的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最好“梧桐树”和最大“吸铁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滁州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规模产值连续两年实现翻番,2023年产值达1362亿元、增长56%,目前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9家落户滁州,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产能均占全省一半以上。2023年,该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24家,总数达2567家、稳居全省第二。
“滁州市全力拼经济、促发展、保安全、护稳定,真抓实干、争先进位,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滁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锚定打造长三角“四个地”(产业辐射腹地、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吸引人才的集聚地)、建设“七个强市”(动能强劲的科技强市、智能绿色的制造强市、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英才荟萃的人才强市、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目标,担当尽责、奋发作为,奋力在全省争先进、在长三角创一流,以滁州的“稳”和“进”为全省大局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