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AI甄选 数据更稳更实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栏目:国内热点 发布时间:2024-06-16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 《中国证券报》15日刊发文章《数据更稳更实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文章称,中国人民银行6月14日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继续保持在8.4%的较高水平;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06万亿元左右;5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3%;1-5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1.14万亿元,为历史同期较高水平。


广告亲子鉴定 全国鉴定平台 统一收费 隐私保密

×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专家表示,5月融资总量平稳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利率水平维持低位。当前信贷增速虽然受到去年较高基数和一些短期扰动因素的影响,但节奏更加均衡,对经营主体支持“实”的成分进一步得到体现。总体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节奏更均衡 支持更实

  数据显示,1-5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1.14万亿元,总量增长合理,支持实体经济仍有后劲。同时,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节奏更趋均衡。

  专家认为,信贷投放“挤水分”后增速合理回归,有助于实体经济持续恢复。今年以来,央行引导金融机构盘活信贷存量,对金融数据“挤水分”“去虚胖”,信贷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配。

  权威人士表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依然缺乏足够的需求储备,加上季度GDP核算方式优化后,地方政府督导下虚增存款的现象有所缓解。在此背景下,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仍接近万亿元水平,并不算少。

  业内人士分析,地方化债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对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也有下拉作用,如果将这部分因素还原后,当月新增贷款实际上是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信贷资源更多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数据显示,5月末,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4.77万亿元、4.11万亿元、2.6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15.9%、19.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9.3%;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60.03万亿元,同比增长12.1%。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进一步上升。

  社融数据方面,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91.93万亿元,同比增长8.4%;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06万亿元左右。

  “近期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形成稳定支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财政政策发力正在加快落地,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不断优化。”业内人士说。

       利率下调有空间也有约束

  今年以来,我国利率水平继续保持稳中有降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为3.73%和3.69%,同比降幅明显。二季度以来,贷款利率仍持续处于历史低位。

  5月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在3.7%和3.6%左右,同比下降超过0.2个和0.5个百分点。同时,随着经济恢复向好,物价也在温和回升,实际利率水平也会继续回落。

  “当前我国政策利率较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稳固的。”权威人士表示,学术界基于不同的假设条件对我国中性利率进行估算,主流观点认为当前中性利率水平在2%左右。

  今年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保持在1.8%的较低水平,考虑通胀因素后的实际政策利率不到2%,仍低于中性利率,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对实体经济的稳固支持力度。

  上述权威人士表示,利率下调仍有空间但也面临内外部约束。事实上,今年以来,央行已多次公开发声表示货币政策仍有空间,但前期政策效果还在显现,未来也会结合形势变化继续做好逆周期调节。客观来说,进一步降息面临内外部“双重约束”。

  具体而言,内部方面,银行净息差继续收窄。利润是当前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来源,净息差继续收窄会影响银行可持续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外部方面,人民币汇率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2023年以来,中美利差持续倒挂,人民币汇率面临贬值压力。目前中美利差倒挂已达220个基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能继续保持在7.2元左右实属不易。利率调整也需要考虑对汇率的影响。

       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配

  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0%。专家表示,M2同比增速放缓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去年高基数形成扰动。数据显示,2023年5月M2同比增速高达11.6%,存量M2已超过300万亿元,很难寄希望于货币总量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

  其次是高质量发展阶段主动“挤水分”。今年以来,规范“手工补息”、优化金融业增加值核算实际上都是在主动“挤水分”,也是在落实关于避免资金沉淀空转的要求。在此过程中,M2同比增速会有所回落。在金融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多需要的是对实体经济真实有效的金融支持。

  再次是阶段性因素影响。5月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同比多增近9000亿元,部分企业还在提前还款,对信贷增长也有下拉影响。特别是近期发行的特别国债具备收益率高于存款、流动性较强、风险相对较小等特点,受到机构、个人投资者热捧。通过购买理财等渠道,居民和企业存款大量流向债市。

  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整体看,今年以来,M1增速总体呈现放缓态势。市场观点认为,当前M1同比增速放缓受多因素扰动,需要从更广口径看待M1性质的市场流动资金状况。

  事实上,随着金融深化推进和支付便利性提高,一些研究开始关注到M1同比增速被低估的情况。近期中金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提出,与M1类似但没有纳入统计口径的资金还包括居民活期存款、现金管理类产品、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这三类资金都具有类似M1的特征。

  以此前公布的4月金融数据为例,若将以上三类资金纳入,4月M1同比增速大概在0.6%-1.1%之间,没有公布的数据那么低。从5月看,若将以上三类资金纳入,预计M1同比增速至少可拉高2个百分点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M1同比增速下降与规范“手工补息”和存款分流等因素也有关。一方面,在打击资金空转、叫停“手工补息”背景下,部分不规范的企业存款同比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财富管理方式多元化,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理财产品作为存款“蓄水池”的作用明显,对存款的替代属性增强,部分活期存款向理财市场分流。

  专家表示,深层次看,M1同比增速放缓也是经济转型升级和质效提升的体现。此外,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优化也带来金融数据“挤水分”效应。之前季度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高度依赖存贷款规模,地方政府有较强的冲动督导银行冲高存贷款,优化后的核算方法更加注重效益而非规模,各方面开始对过去存贷款数据中虚增的成分“挤水分”,未来数月还将持续产生下拉作用。(完)